根据人民日报5月21日信息,目前11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猴痘病例,全球约有80例猴痘确诊病例,还有50例待确认的病例。随着监测范围的扩大,未来可能会发现更多病例。
世卫组织指出,猴痘一般在部分国家的某些动物种群中流行,偶尔导致当地人和旅行者感染。但目前已有11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猴痘病例,这是非典型的,因为其出现在并非猴痘流行的国家。猴痘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若与具有传染性的人密切接触,则感染猴痘风险更高。
什么是猴痘病毒?
猴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病,1958年在实验动物猴子身上被发现,该病于1970年初次在人类中发现,主要见于非洲中西部雨林国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研究员组长俞东征曾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猴痘得名是因为它最早是在猴子身上发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猴身上才有猴痘病毒。事实上,猴痘的自然宿主还有很多,松鼠、土拨鼠、兔子等啮齿类动物都是。
主要通过什么方式传播?
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同属正痘病毒属,猴痘病毒呈长方形,可在非洲绿猴肾细胞中培养生长,导致细胞病变。
人类感染猴痘,主要通过被已感染的动物咬伤,或直接接触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猴痘病损而受染;通常由动物传给人,偶也可以发生人到人的猴痘传播。
一般认为是在直接的、长时间面对面的接触中,通过含毒的大量呼吸飞沫而传播。另外,猴痘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或病毒污染的物品(如衣服和被褥)而传播。不过,猴痘的传染性远远小于天花,故人与人的传播并不常见。
感染猴痘,身体会有何症状?
一般来说,猴痘潜伏期为6天到16天,分为侵袭期和皮肤发疹期。侵袭期患者表现为发热、头痛、淋巴结疼痛及肿胀、身体虚弱等,皮肤发疹期患者表现为全身各部位均可发疹,大部分皮疹会发生于面部。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不同分支的猴痘略有差异,病死率大约在1%-10%之间,而天花则高达30%以上。
针对猴痘,有特效药吗?
猴痘和天花是近亲,目前尚无特效性的治疗方式。猴逗症状明显比天花轻,一般患者2~4周痊愈。处理原则是隔离患者,防治皮肤病损、继发感染。
如何预防猴痘病毒?
常见的家用消毒剂可以杀死猴痘病毒。
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另外,接触已感染的人或动物后,应以肥皂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照顾患者时也建议穿上防护装备。
因为猴痘病毒和天花病毒同属一个病毒家族,针对天花病毒的疫苗对猴痘病毒也有保护效力,接种天花疫苗对预防“猴痘”的效果约为85%。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
由于目前感染的源头尚未被确定,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卫生机构均建议加强对当地皮疹病例的监控,以及对可能病例的追踪和溯源。
由于猴痘的有些症状跟其他出现皮疹的疾病相似(比如带状疱疹,性传播病毒造成的皮疹),可能有些猴痘患者被误诊为其它疾病。
医务人员在发现症状与猴痘相似的患者时应该考虑猴痘病毒感染的诊断。
尽早发现病例,并且对可疑病例的隔离和追踪,以及提高人们对这一疾病的警觉性,是预防二次感染,有效控制疫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