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4岁的刘大爷走路经常腿软无力,早上溜达时还两腿发凉、双脚发麻、怕冷且行走困难,晚上更是疼得睡不着,到医院一检查,原来是下肢动脉硬化。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发下肢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疼痛甚至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该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男性患者比女性多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可与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同时存在,严重时可能导致肢体坏疽,具有较高的截肢率和病死率。 这些坏习惯会导致下肢血管闭塞,对比一下你“中”了几招? 1.“三高”饮食 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都是血管硬化、损伤和斑块的直接原因,可以说是血管的“天敌”,它们增加高血压风险,也容易导致胆固醇、血脂等附着于血管壁上,造成动脉硬化,导致血管不通畅。即使不符合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标准,经常吃高油、高盐、高糖的饮食也会使血液更粘稠,血流速度更慢,增加血管负担,血管慢慢不那么光滑富有弹性。 2.吸烟、吸二手烟 吸烟绝对是伤害血管的关键杀手之一。吸烟使血管内皮出现“伤口”。不光滑的血管内皮容易“卡住”血液中的胆固醇并形成斑块。有研究表明,吸烟人群动脉硬化发病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而且吸烟人群动脉硬化程度会明显加重,国外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吸二手烟对血管内皮损伤比自己抽烟还要严重。 3.没有运动习惯 久坐会影响血液循环,久坐不动的生活减缓了血流和血管狭窄。长期不运动,血管内的“垃圾”逐渐积累,容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而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强血管弹性,帮助清理血管“垃圾”,使心脏和血管更强壮、更有弹性。血管内壁更光滑,去除多余的糖和脂肪,动脉硬化就不易形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下肢血管闭塞? 1.注意下肢的护理 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受伤、烫伤、冻伤等,及时处理足部的皮肤破损、感染、水肿等,穿合适的鞋袜,防止足部的压迫、摩擦、磨损等。 2.定期体检 定期检查下肢动脉的血流情况,如踝肱指数、趾肱指数、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及时发现动脉病变的部位和程度,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等,以恢复下肢的血流供应,防止缺血性坏死。
下肢动脉闭塞症是一种长期的、可能会伴随患者一生的慢性疾病。早诊断、早治疗对改善病情和保肢、提高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